本帖最后由 城事猎人 于 2025-9-5 11:34 编辑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日战争期间,中共江门地方组织高举抗日旗帜,团结带领五邑人民及全世界江门籍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共御外侮、毁家纾难、血战到底,用热血与生命筑起抵御外敌的钢铁长城。为展现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抗战壮歌,营造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浓厚氛围,由江门市委宣传部统筹指导,恩平市委宣传部、恩平市档案馆(恩平市党史市志办公室)、恩平市融媒体中心推出“江门抗战烽烟图·恩平记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媒体报道”,敬请垂注。
时光流逝,浩气长存。恩平大地,处处镌刻着烽火岁月的抗战记忆。让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恩平,追寻历史的痕迹,了解抗战遗址背后的故事。
天村闸楼——天村农会、中共天村支部旧址
天村闸楼位于恩平市圣堂镇天村。1926年7月,天村农会在这里成立。农会通过组织农民开展斗争,如清算公尝、调整土地分配等,帮助农民发展生产,使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1928年初,中共恩平县工委正式成立后,冯燊、冯炎国在天村附近的隔巷、长安、热水等农运基础较好的乡村,以成立“睇牛会”“兄弟救济会”等形式,将原农会会员等革命群众重新组织起来,还以“保耕安种会”的名义,建立了农民武装,恢复了农运斗争。先后发展了冯创三、禤二女、冯尤暖等5名积极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夏,在恩平县建立了第一个中共党支部,成为恩平人民进行革命的领导核心和希望。该支部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领导天村人民进行革命战斗,发挥了战斗堡垒的作用。
郑锦波故居——中共恩平县委旧址
郑锦波故居位于恩平市牛江镇东边朗村。1938年11月初,时任中共西南特委副书记的冯燊在这里召开会议,宣布恢复成立中共恩平县工作委员会,冯燊兼任书记,郑锦波为副书记。1939年3月,中共恩平县工作委员会改为中共恩平县委员会,郑锦波任书记兼组织部部长,团结抗日力量,展开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日斗争。在郑锦波等人的影响下,村民思想觉悟很高,尽一切可能支援抗日。1945年2月,蕉山战斗失利后,中共广东省临委委员连贯、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政委罗范群和政治部主任刘田夫等率部队到东边朗村休整,得到当地共产党员和进步群众的热情帮助。部队转移后,留下的10多名重伤员在该村隐蔽治疗,也得到了村民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尽力保护,直至伤愈归队。
恩平学宫——战时医院旧址
恩平学宫位于恩平一中校园内。1938年12月3日,由时任中共香港市委书记吴有恒发起的香港余闲乐社、洋务工会、恩平商会、恩平同乡会等社团,联合组织成立了有20多人的“旅港恩平回乡服务团”,在团长禤荣的带领下,回到恩平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4月,在恩平学宫创办了临时伤兵中医院,他们救治了大批从江门、新会抗日前线送来的伤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中共独醒中学支部旧址
中共独醒中学支部旧址位于恩平市君堂镇独醒中学校园内。独醒中学创办于1927年11月2日,前身为君堂两级小学(即分高、初级的完全小学)。1927年迁往君堂圩旁新建校更名为独醒学校。1939年,中共独醒中学支部在此建立,抗战时期多次作为中共恩平县委开会和活动的重要场所。独醒中学在新中国成立前是地下党组织的指挥活动中心,革命前辈刘田夫、郑锦波、郑鼎诺、郑玛等都曾在此领导过革命斗争,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革命师生在校园传播了革命的火种,一批批师生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土地制度改革运动等革命活动中。
君堂村女屋——中共君堂村妇女支部旧址
君堂村女屋位于恩平市君堂镇君堂村。当时,在恩平有一种风俗习惯,就是一些未婚的女青年自愿聚集在一间屋子里睡觉,这间屋子就被称为“女屋”。1939年3月8日,恩平县妇女抗敌同志会在江洲小学成立。进步人士郑佩忠把祖屋让给恩平妇抗会作为活动地点。邓青云(邓戈明)是当时中共恩平县工委妇女部部长,公开身份是江洲小学教师。她利用这里作为向妇女宣传的阵地,发动妇女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从中物色培养入党对象,建立妇女党支部,开展一系列的革命活动。
月水交通站旧址
月水交通站旧址位于恩平市良西镇月水村。1939年8月,在中共恩平县委的直接领导下,旅港恩平回乡服务团第二团副团长郑斯彦和队员李钧海到月水村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成立月水村党支部,以吴氏祖祠为据点,开展农村扫盲、革命宣传、开荒生产,捐款捐物,支援前线抗日。1942年,“粤北事件”后,根据党组织指示,在月水村建立秘密交通联络站,先后设在吴氏祖祠和吴林秋、吴均珍、吴石喜、吴达稳等人家里,完成接送过往人员、传递情报、运送弹药等任务,有力地支援了部队作战。
这些散布于恩平大地上的抗战遗址,既是刻录民族记忆的无声丰碑,更是伟大抗战精神的不灭火炬。提醒着我们:不忘来时之路,不负先驱之志,让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远薪火相传。
来源:恩平市档案馆(恩平市党史市志办公室)、恩平市融媒体中心、恩平发布
|